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显示方式:
  • (元)王祯《农书·蚕具篇·缫车》

    类别: 浏览数: 116

    摘要:缫丝设备。

  • 吉字纹锦

    类别: 浏览数: 115

    年代:北朝

    质地:

    尺寸:长 57 厘米,宽 8 厘米

    馆藏(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XB10299)

    来源:新疆阿斯塔那169号墓出土

  • 浙杭蒋源利号产八宝纹宁绸

    类别: 浏览数: 115

    年代:清(1895年)

    质地:

    尺寸:88.5 厘米×49.3 厘米

    馆藏(位置):中国丝绸博物馆(2012.66.97)

    来源:浙杭蒋源利商号生产,1895 年德国柏林艺业会参展

    摘要:宁绸原产南京(江宁),故名。

  • 采桑丝帛画像砖·绢帛图

    类别: 浏览数: 115

    文物馆藏(位置):高台县博物馆藏(2029)

    摘要:  两汉、魏晋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宗教的传播等,河西走廊一带极其推崇厚葬。[1] 自 1944 年发现第一座壁画墓开始,河西地区陆陆续续发现了不少壁画墓,主要集中在敦煌、瓜州、嘉峪关、高台、民乐、永昌等地,分布于东起武威西至敦煌的广大区域内。[2] 高台县境内截至 2008 年共发现魏晋时期的壁画墓 16 座,大部分集中在骆驼城古城墓群和许三湾古城遗 址墓群。嘉峪关截至 2008 年发现的壁画墓共有 9 座,主要分布在新城墓群。[3] 壁画绘于照墙及墓室墓壁上,在墓壁砌成后绘画。内容大多取自社会现实生活,题材有农桑、牲畜、酿造、出行、宴乐、狩猎、庖厨、兵屯、穹庐、建筑装饰、生活用具等,通俗易懂。其中更是出土了很多丝绸内容的画像砖。这说明当时采桑养蚕、纺纱制丝等工艺已随着河西的进一步开发,被人们普遍掌握。 由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历史史籍记载较少,壁画墓成为认识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丰富的蚕桑丝织生活场景说明当时的河西不仅仅是中西丝绸贸易的运输地,也是丝绸的生产地。 此组画像砖图像写实,从采桑养蚕、缫丝织布、与服饰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方面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蚕桑丝织的兴盛以及丝绸之路在传播与交流蚕桑丝织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三砖左右各绘数卷绢帛,用墨线勾勒,着以红色、淡墨色,以线绑扎竖立。中间画有一高脚盘,上面满置蚕茧。说明当时河西不仅遍植桑树,且缫丝业也有了相当的规模,这就使得“丝绸之路”更加名副其实。(陆芳芳)
    [1] 李金梅,2012,第 128 页。
    [2] 郭永利,2008,第 1 页。
    [3] 郭永利,2008,第 4 页。
    [4] 郭永利,2007,第 60—67 页。
    (《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

  • 粉红色百蝶穿花纹暗花绸女袄,红缎彩绣花卉纹马面裙

    类别: 浏览数: 114

    年代:清代(1616—1911)

    质地:丝、棉

    尺寸:衣长62 厘米,通袖长134 厘米;裙腰93 厘米,裙长61 厘米

    馆藏(位置):中国丝绸博物馆(2912、1069)

    摘要:清代汉族女子裙袄。

  • 元《耕稼图》包首:八达晕锦

    类别: 浏览数: 114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藏品编号:2005.277)

    摘要:《耕稼图》卷为元代书画作品,织物纹样取自手卷包首部位。纹样由大小圆形框架组合而成,小圆形为八瓣朵花纹,大圆形为八合如意团花纹,团花中心纹样同小圆形。纹样色调变化丰富,如意团花每排由深蓝色、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色调构成,团花中心八瓣朵花纹色彩与外圈八合如意纹采用不同色彩设计。纹样两排一循环,上下交错排列,由直线段骨架线相连。(顾春华著《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装裱锦绫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 清《仿李公麟揭钵图》:几何花纹绫

    类别: 浏览数: 114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藏品编号:27.24)

    摘要:《揭钵图》卷为清代书画作品,织物纹样取自手卷副隔水部位,此手卷装裱部位纹样变化丰富,天头纹样为折枝花纹绫, 隔水纹样为云凤纹绫、云凤鸟纹绫。此副隔水纹样由几何朵花纹构成,花纹呈折枝散点状,造型各异,形态抽象,上下交错排列构成四方连续纹饰。(顾春华著《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装裱锦绫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 采桑丝帛画像砖·采桑图

    类别: 浏览数: 112

    文物馆藏(位置):高台县博物馆藏(2038)

    摘要:  两汉、魏晋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宗教的传播等,河西走廊一带极其推崇厚葬。[1] 自 1944 年发现第一座壁画墓开始,河西地区陆陆续续发现了不少壁画墓,主要集中在敦煌、瓜州、嘉峪关、高台、民乐、永昌等地,分布于东起武威西至敦煌的广大区域内。[2] 高台县境内截至 2008 年共发现魏晋时期的壁画墓 16 座,大部分集中在骆驼城古城墓群和许三湾古城遗 址墓群。嘉峪关截至 2008 年发现的壁画墓共有 9 座,主要分布在新城墓群。[3] 壁画绘于照墙及墓室墓壁上,在墓壁砌成后绘画。内容大多取自社会现实生活,题材有农桑、牲畜、酿造、出行、宴乐、狩猎、庖厨、兵屯、穹庐、建筑装饰、生活用具等,通俗易懂。其中更是出土了很多丝绸内容的画像砖。这说明当时采桑养蚕、纺纱制丝等工艺已随着河西的进一步开发,被人们普遍掌握。 由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历史史籍记载较少,壁画墓成为认识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丰富的蚕桑丝织生活场景说明当时的河西不仅仅是中西丝绸贸易的运输地,也是丝绸的生产地。 此组画像砖图像写实,从采桑养蚕、缫丝织布、与服饰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方面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蚕桑丝织的兴盛以及丝绸之路在传播与交流蚕桑丝织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一砖左右两边各绘一男子单手作采摘状,桑树枝叶茂密。说明魏晋时期蚕桑活动在高台地区较为普遍。(陆芳芳)
    [1] 李金梅,2012,第 128 页。
    [2] 郭永利,2008,第 1 页。
    [3] 郭永利,2008,第 4 页。
    [4] 郭永利,2007,第 60—67 页。 (《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

  • 蓝绸圈金绣石榴佛手腰包

    类别: 浏览数: 111

    年代:清末—民国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

    质地:丝、棉

    尺寸:17.5 厘米×30 厘米

    馆藏(位置):中国丝绸博物馆(0488)

    摘要:腰包。

  • 漆纱

    类别: 浏览数: 110

    年代:

    质地:丝、漆

    尺寸:长 23 厘米,宽 1 厘米。长 10 厘米,宽 1.5 厘米。长 18...

    馆藏(位置):甘肃简牍博物馆藏(90DXT0114 ② :228、92DXT1311 ③ :172、92D...

    来源: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

    摘要:

    漆纱是一种经纬纠织并满饰中国传统大漆的织物,外观呈均匀而稀疏的方孔状。最早的漆纱实物出自战国时期,丰富而精美的漆纱实物出自汉代及汉代之后。空前的工艺水平和应用量表明,漆纱技术在汉代进入历史上第一个高峰期。漆纱在汉代被称作“纚”,是一种成型的编织品,西汉时主要被用来作裹发的巾帻,后世被广泛用于制作纱冠,一直是冠饰的专用材料。如今漆纱技艺已经失传。

  • 北京法海寺大雄宝殿壁画月宫天子:龟背瑞花

    类别: 浏览数: 110

    文物馆藏(位置):北京法海寺大雄宝殿壁画

    摘要: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明代正统四年至八年(1439—1443)由工部营缮所负责修建,现仅存大雄宝殿及殿内壁画。壁画所绘人物有佛、菩萨、二十诸天、飞天仙女等,设色华美、描绘细腻,服饰高贵典雅,纹样工整,有皇家气派。纹样选自法海寺大雄宝殿西侧“月宫天子”所穿裙裳。月宫天子又称“月天子”“月天”等,源自印度古老神话,佛教中则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也称“宝吉祥”。这里表现为男神形象,上衣下裳,持笏板。纹样以六边形龟背为骨架,内填装饰性朵花,四方连续,满地排列。【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文物图为法海寺壁画复制品现场翻拍。】

  • 元赵孟頫、赵雍、赵麟《吴兴赵氏三世人马图》:落花流水纹锦

    类别: 浏览数: 110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藏品编号:1988.135)

    摘要:《吴兴赵氏三世人马图》卷为元代书画作品,织物纹样取自手卷包首部位。从书画装裱文献中多处对“落花流水”锦的记载可知,此种纹锦常用于装裱书画。此织物纹样中水纹形状似鱼鳞,水纹之上的“花”则为如意云头状, 二合如意云头上下左右伸出四条云脚。水纹之中还有一些形状较小的抽象小云纹与鱼鳞状水波纹融在一起,图案流动感较强。(顾春华著《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装裱锦绫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 营盘男尸

    类别: 浏览数: 109

    年代:汉晋

    质地:衣饰质地:丝、毛、麻、金

    尺寸:身长 182 厘米。对人兽树纹罽袍衣长 117 厘米,通袖长 193 厘...

    馆藏(位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来源:新疆尉犁营盘墓地15号墓出土

  • 元程棨《耕织图》·络丝

    类别: 浏览数: 111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摘要:  程棨,安徽休宁人,字仪甫,号随斋,元代画家。生平事迹不详。该图(耕织图)为水墨设色卷轴画,耕图21幅,织图24幅。采用楼璹《耕织图》的整体布局与内容,但并不是照图临摹,而是将每图的重点之处,如人物、农具、牲畜等加以突出,删减了起衬托作用的风景,使主题更加一目了然。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程棨《耕织图》被劫,辗转易主,流落美国,现存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The painting on farming and weaving painted by Cheng Qi in Yuan Dynasty.It is the water ink scroll.There are 21paintings on farming and 24 paintings on weaving.This painting uses the overall layout and content of the Painting on Farming and Weaving made by Lou Shu,but it is not the simple simulation,it projects the keypoints of eatch painting,such as the figures and the agricultural tools.It deleted the scene which only set off and made the topic of the painting more clear.In the Second Opium War in 1860,the Old Summer Palace was ruined by the British and French troops,and the Painting on Farming and Weaving drawn by Cheng Qi was robbed.It was finally founded in the USA,now it is collected in Freer Gallery Art of Washington.Cheng Qi came from Xiuning of Anhui,he had the style of Yifu and the alias of Suizhai.He was a painter in Yuan Dynasty and we don't know other things about him. 络丝 Silk winding
    (王红谊主编《中国古代耕织图》上册,红旗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P078,P098)

  • 大昭寺壁画藏传佛教人物:寿字纹

    类别: 浏览数: 107

    文物馆藏(位置):西藏拉萨大昭寺壁画

    摘要:大昭寺始建于 647 年,是吐蕃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之后的主要建筑之一,是藏传佛教的重地、圣城拉萨的象征。大昭寺四周走廊和殿堂四壁布满壁画,绘有佛教故事、历史人物、政治大事、民间传说以及雪域风情等,堪称藏地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佛、菩萨与各类人物服饰上均有灿烂的纹样。此纹样取自僧侣身上的袈裟,为红色地上,用金色表现纹样。纹样一为“寿”字,二为十字线条构成的团花,二者相间排列,构成满地纹样。【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文物图为拉萨大昭寺壁画现场拍摄。】

  • 明清《仿龚开壶天聚乐图》:菱格盘长纹绫

    类别: 浏览数: 107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藏品编号:47.18.12)

    摘要:《壶天聚乐图》卷为明代或清代书画作品,织物纹样取自手卷隔水部位,纹样不完整。现存织物画面中盘长纹填饰在由多个菱格纹围成的菱形空地上,菱形由多个龟背纹组成,菱形上下交错排列,此类几何纹样较为少见。(顾春华著《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装裱锦绫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 敦煌服饰图案临摹手稿

    类别: 浏览数: 106

    年代:当代

    质地:

    尺寸:六幅均为39 厘米×54 厘米

    馆藏(位置):中国丝绸博物馆(:2012.90.84、2012.90.33、2012.90.007、2012.90....

    来源:常沙娜、黄能馥、李绵璐三位先生捐赠

  • 纳石失靴套

    类别: 浏览数: 106

    年代:

    质地:

    尺寸:一双均为22 厘米×30 厘米

    馆藏(位置):中国丝绸博物馆(3121)

    摘要:覆在蒙古传统皮靴面上的缂丝织物。

  • 福色云纹妆花缎蟒袍

    类别: 浏览数: 105

    年代:清代(1644—1911)

    质地:

    尺寸:衣长142 厘米,通袖长200 厘米

    馆藏(位置):中国丝绸博物馆(1563)

  • 天蚕丝

    类别: 浏览数: 105

    年代:20世纪80年代

    质地:

    尺寸:26 厘米×5 厘米

    馆藏(位置):中国丝绸博物馆(X0883)

    摘要:纤维界的 “绿宝石”。

1066条 < 1 2 3 4 5 6 7 8 9 10 ..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