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忘记密码| 注册
  • 唐《胡服美人图》:宝相花

    类别: 浏览数: 123

    文物馆藏(位置):日本私人收藏

    摘要:在所有的古代图像中,以肖像画的纹样真实性最高。唐代的仕女图,描绘纹样均十分精美。如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唐墓的屏风画残片《胡服美人图》,图中仕女穿大红地上宝相花纹样的翻领胡袍;而对比文献记载,唐代胡服盛行,女子以胡服为时髦;对照出土实物,则红色为地的宝相花正是盛唐时期的流行纹样。尽管纹样的细节与出土实物不可能完全吻合,但这幅红地宝相花纹样具有相当的真实性,是唐代女子服饰时尚的真实反映。 …… 《胡服美人图》绢画,应为唐代屏风画的残片,由日本大谷探险队在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发掘所得。根据同出的文书记载,年代在公元704年左右。画中人物为舞伎,面颊丰腴,神态端庄,额描花钿,梳双丫高髻,穿翻领胡服锦袍,花团锦簇。纹样取自舞伎袍服的翻领与袖口,为唐代流行的宝相花纹样。纹样花型饱满,色彩鲜艳,华贵大方,是典型的唐代装饰风格。
    【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图:樊波《中国画艺术专史· 人物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 唐《伏羲女娲图》:联珠团花

    类别: 浏览数: 47

    文物馆藏(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摘要:此图1967 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图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蛇身作相交状。两人以手搭肩相依,一人执规,一人执矩,均身着狭袖对襟襦裙。纹样选自女娲伏羲所穿上襦,为联珠团花纹样,以赭石色为底,黄色圆点为中心作简易团花,外围环绕一圈白色联珠纹。纹样四方连续,满地排列。
    【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
    【图: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绘画全集(第1):战国—唐》,(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 唐《乐舞图》:缠枝莲花

    类别: 浏览数: 134

    文物馆藏(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摘要:此图 1972 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礼臣墓,为唐代随葬屏风绢画,共六幅,分别绘四乐伎与二舞伎,此为其中之一。图中舞伎头挽高髻,身着窄袖短襦、花色半臂,红裙及地,足踏重台履,左手轻拈披帛。纹样选自半臂,为缠枝莲花,浅粉色为地,浅蓝、藏青、土黄等色呈现花纹。纹样以卷曲的枝条为骨架,将花朵包在枝条内,并沿枝条点缀小花蕾;四方连续,满地排列。【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绘画全集(第1卷):战国—唐.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 唐《弈棋仕女图》:紫藤花

    类别: 浏览数: 115

    文物馆藏(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摘要:此图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 187 号唐墓。墓主张士是武则天时期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此画原为木框联屏,表现了十一位妇女、儿童形象,描绘的是贵族妇女的家庭生活场面。图中画的是一位站姿贵妇,身着蓝青色上襦,杏黄色长裙。纹样选自贵妇长裙,由三条花枝组成一串紫藤花,四方连续,散点排列。两侧为绛紫色花叶,中间是青绿色花叶,上中下有三组花瓣,裙幅与花枝配合,行动时摇曳生姿。【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金维诺,刑振龄,等.中国美术全集3:绘画篇·隋唐五代绘画.合肥:黄山书社,2010.】

  • 唐周昉绢本设色《内人双陆图》:柿蒂纹

    类别: 浏览数: 41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弗瑞尔美术馆藏

    摘要:《内人双陆图》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以“双陆”这一棋艺游戏消遣生活的场景。图中间画二贵妇对坐行棋,左右有亲近观棋,侍婢应候。纹样选自左侧弈棋妇女的上襦,为四瓣柿蒂纹。在浅绿色底子上,以茶褐色线条绘四个心形组成一个柿蒂纹,柿蒂中心为赭石色圆点,其余部分由茶褐色向豆绿渐变过渡。纹样作散点分布,四方连续,清地排列。唐白居易诗曰“红袖织绫夸柿蒂”,可见柿蒂纹为当时流行纹样。该贵妇身上的绿色上襦、红色长裙与黄色披帛形成色彩的对比,明艳而悦目。【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宋画全集(第6卷第6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唐《簪花仕女图》:团窠牡丹

    类别: 浏览数: 39

    文物馆藏(位置):辽宁省博物馆藏

    摘要:《簪花仕女图》是唐代画家周昉的传世名作之一,表现唐代宫廷女性的生活。她们神态安闲,或戏犬,或持花,或拈蝶,懒坐徐行,无所事事,闲散地消磨着宫苑时光。图中贵妇体态丰腴,身着低胸长裙,外罩轻软薄纱,打扮艳丽入时,是中晚唐典型的贵妇形象。纹样选自其中一位贵妇的长裙,红色为地,两朵饱满的牡丹花上下旋转对称构成团花,象牙白晕色将团花限定在更大的团窠内。团窠呈散点分布,四方连续。整体来看,花型华丽饱满,配色典雅柔和,颇具晚唐风韵。【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杨建峰.中国人物画全集(上).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 唐张萱《捣练图》:菱格瑞花

    类别: 浏览数: 94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摘要:《捣练图》系唐代画家张萱作品,表现了贵族妇女在宫中劳作的场景,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 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摹本。长卷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缝纫、熨烫三组场景。第一组描绘四女以木杵捣练;第二组画两女,一女坐在地毯上理线,一女坐于凳上缝纫;第三组画四女站在帛前熨烫操作,一女在旁扇炭火,还有一个少女淘气地从帛下钻出来。画卷笔法流畅,设色艳而不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是盛唐人物造型的典型风格。纹样选自第三组最左侧仕女的上襦,为“菱格瑞花”纹样。粉色为地,菱格的每条边线以两片叶子构成,内填一朵放射状四出瑞花,周边设象牙白晕色。纹样构成简洁,配色典雅,风格宁静优美。【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宋画全集(第6卷第1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唐《捣练图》:团窠瑞花

    类别: 浏览数: 67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摘要:《捣练图》系唐代画家张萱作品,表现了贵族妇女在宫中劳作的场景,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 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摹本。长卷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缝纫、熨烫三组场景。第一组描绘四女以木杵捣练;第二组画两女,一女坐在地毯上理线,一女坐于凳上缝纫;第三组画四女站在帛前熨烫操作,一女在旁扇炭火,还有一个少女淘气地从帛下钻出来。画卷笔法流畅,设色艳而不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是盛唐人物造型的典型风格。本纹样选自第一组熨烫场景中正蹲在一旁扇炭火并欲以袖掩面的侍女之裙装。纹样以晕色圆环为骨架,内填如意瑞花,即六个如意状花瓣环绕中心呈放射状八瓣小花,形似雪花。豆绿色为地,藕白晕色圆环构成团窠,清丽古雅;四方连续,清地排列。【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宋画全集(第6卷第1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唐《捣练图》:卷草莲花

    类别: 浏览数: 51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摘要:《捣练图》系唐代画家张萱作品,表现了贵族妇女在宫中劳作的场景,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 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摹本。长卷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缝纫、熨烫三组场景。第一组描绘四女以木杵捣练;第二组画两女,一女坐在地毯上理线,一女坐于凳上缝纫;第三组画四女站在帛前熨烫操作,一女在旁扇炭火,还有一个少女淘气地从帛下钻出来。画卷笔法流畅,设色艳而不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是盛唐人物造型的典型风格。本纹样选自第二组缝纫场景中坐在地毯上理线的仕女之披帛。大红色为地,以波浪形卷曲的蓝色枝蔓为骨架,骨架内填粉色莲花,花头朝上或朝下相间排列,二方连续,这种构成形式一般称为“卷草”。纹样线条柔美,用色浓丽,披帛随意地挂在一袭白衣之上,色彩对比鲜明。【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宋画全集(第6卷第1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唐张萱《捣练图》:龟背瑞花

    类别: 浏览数: 71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摘要:《捣练图》系唐代画家张萱作品,表现了贵族妇女在宫中劳作的场景,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 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摹本。长卷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缝纫、熨烫三组场景。第一组描绘四女以木杵捣练;第二组画两女,一女坐在地毯上理线,一女坐于凳上缝纫;第三组画四女站在帛前熨烫操作,一女在旁扇炭火,还有一个少女淘气地从帛下钻出来。画卷笔法流畅,设色艳而不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是盛唐人物造型的典型风格。本纹样取自图中捣练部分一位仕女的披帛,为龟背花卉纹样。人物双手持木杵,背对画面,披帛搭在双肩。浅蓝色地上,以较深的蓝色弧线构成的六边形为骨架,内填红绿两色的花卉。纹样结构简单,风格优雅柔美,四方连续,满地排列。【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宋画全集(第6卷第1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唐《唐人宫乐图》:梭身团花

    类别: 浏览数: 61

    文物馆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摘要:《唐人宫乐图》绘有唐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长方形大桌四周,或品茗,或行酒令,或吹弹奏乐,旁立二人敲打节拍。一众宫人陶醉于音律,闲适自得。图中人物的发髻服饰皆符合唐代女性装束。纹样选自图中前端椅座上的软垫,外形为长方形,正面为红色地上绣花卉纹样,四周用湖绿色的缘边套住凳子。纹样由中心向四个方向延展成为团花,再向左右两边延展 , 并加上装饰性花叶,类似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梭身图案。白色小花与联珠组成纹样基本单元,再以金色勾边,清新大方。这是为适合凳面而设计的纹样,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樊波.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 五代《东丹王出行图》:簇六毬路

    类别: 浏览数: 46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摘要:《东丹王出行图》又名《番骑图》,传为李赞华(?—936)所作。李赞华,本名耶律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契丹灭渤海国后被册封为东丹王。阿保机死后,其次子耶律德光继位,耶律培受到监视,因恐遇不测而投奔后唐,后唐明宗赐姓李,更名赞华。此卷是李赞华的一幅人物画精品,共绘六位骑在马上的胡人,他们神情忧郁,但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戴亦各不相同。画风细腻,设色华丽。纹样选自左起第四位骑马者锦袍。锦袍以大红为地,簇六毬路纹底上作大团窠纹样。此为作为底纹的簇六毬路纹,六个圆环环相交组成骨架,内填同心圆和六个等距联珠,是毬路纹的一种。纹样风格严谨典雅,后世宋锦纹样与之一脉相承。【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宋画全集(第6卷第1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五代《东丹王出行图》:团花

    类别: 浏览数: 40

    文物馆藏(位置):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摘要:《东丹王出行图》又名《番骑图》,传为李赞华(?—936)所作。李赞华,本名耶律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契丹灭渤海国后被册封为东丹王。阿保机死后,其次子耶律德光继位,耶律培受到监视,因恐遇不测而投奔后唐,后唐明宗赐姓李,更名赞华。此卷是李赞华的一幅人物画精品,共绘六位骑在马上的胡人,他们神情忧郁,但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戴亦各不相同。画风细腻,设色华丽,是一幅艺术水准很高的古代人物画。纹样取自图中右起第一位骑马男子所穿的紧身圆领袍,男子左手持缰,右手握鞭,正回首张望。纹样为团花,红色地上褐色线条绘制,分布在前胸、两肩和两肘处。这种团花纹样及其在服装上的分布形式常见于唐以后的人物画上。【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宋画全集(第6卷第1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团窠对鹅

    类别: 浏览数: 44

    文物馆藏(位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摘要:《韩熙载夜宴图》为古代著名人物画,传为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描绘的是南唐巨宦韩熙载夜宴行乐的场景。全卷以韩熙载为中心,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其中第一段绘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绘韩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绘客人散后,主人和侍女休息盥洗。第四段绘韩熙载更衣乘凉,听女伎奏管乐。第五段绘一部分亲近客人和女伎调笑。纹样选自长卷第三段“休息”中挥扇侍女的长袍。袍的后背排列三个团窠对鹅纹样。两鹅相对,羽翼展开作扑腾状。婉转的白色线条绕成花纹,填充两鹅之间的空隙,形成团窠对鹅的构图。豆绿色地,白色纹样以黑色勾边,雅致优美。【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图: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宋画全集(第1卷第1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 明:唐寅仿本《韩熙载夜宴图》:菱格朵花

    类别: 浏览数: 41

    文物馆藏(位置):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摘要:《韩熙载夜宴图》为古代著名人物画,描绘五代南唐权臣韩熙载为避后主的召用,故意耽于声乐。画家顾闳中奉旨窃画韩家夜宴,是为《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明代唐寅临摹此图,对背景做了较大的改动,而人物形象则显得浓艳华丽,具有明画风格。此为五位女伎吹笛奏乐的场面,纹样取自最右边一位女伎的长裙,大红为地,以点状线条构成的菱格为骨架,填以装饰性朵花。纹样红白对比,简洁优美;四方连续,满地排列。【袁宣萍主编《中国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文物图为2014年苏州博物馆“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现场拍摄。】

  • 宋《猫戏图》:团窠莲花

    类别: 浏览数: 41

    文物馆藏(位置):私人收藏

    摘要:此图描绘了一个有着假山花树的庭院,置有桌案、坐榻和绣墩,桌案上放着瓷尊和梅瓶,瓶中插着珊瑚。桌案的后面是帐幔,挂着色彩鲜艳的织物,有八只姿态各异的猫在其中嬉戏,生动活泼。从猫的眼睛看,应该是中午时分,阳光强烈,猫的嬉戏打破了庭院的宁静,可见画家极强的观察能力。纹样取自桌案后悬挂的织物,红色地上起团窠莲花纹样,莲花为粉色侧面表现,外环一圈绿叶;团窠外六个方向各排一朵五瓣朵花。纹样色彩鲜艳,意境优美;四方连续,满地排列。【李向平.中国古代动物画(英文).邵达,译.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 宋《阿弥陀净土图》:团花牡丹

    类别: 浏览数: 45

    文物馆藏(位置):日本知恩院藏

    摘要:此图为日本知恩院收藏的宋代绘画《阿弥陀净土图》,纹样取自画面中心阿弥陀佛所穿的袈裟。底色为朱红色,团花纹样由上下两部分旋转对称的牡丹纹组成,牡丹的一侧衬一副花,皆为较淡的肉桂红。纹样以散点形式相间排列,四方连续,清地布局。这种旋转对称的团花纹样也见于宋代出土文物。【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 . 宋画全集(第 7 卷第 2 册).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宋《南山大师像》:团花

    类别: 浏览数: 51

    文物馆藏(位置):日本泉涌寺藏

    摘要:日本泉涌寺所藏《南山大师像》为工笔人物画,画中大师坐在椅上,神态安静自然,身后的椅披共分上下两层,将整把椅子罩得严严实实。因为是肖像画,画风写实,细节刻绘精细。纹样取自椅子的上层椅披,为浅褐色地上以湖蓝与浅蓝表现团花,配色极为典雅。此团花类似于唐代的宝相花,中心为外环联珠的团龙,七个如意形花瓣环绕外周,似一朵正面盛开的花卉,华而不艳。团花与团花之间则镶嵌五瓣朵花。纹样四方连续,满地排列。【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宋画全集(第7卷第3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 宋《南山大师像》:几何花卉

    类别: 浏览数: 77

    文物馆藏(位置):日本泉涌寺藏

    摘要:日本泉涌寺所藏《南山大师像》为工笔人物画,画中大师坐在椅上,神态安静自然,身后的椅披共分上下两层,将整把椅子罩得严严实实。因为是肖像画,画风写实,细节刻绘精细。纹样取自大师所坐椅子的下层椅披,为呈散点分布的几何花卉纹样,分别有回纹菱格、圆点、四叶朵花、联珠小团花等,以一定规律互相穿插,风格活泼可爱,配色典雅清秀。纹样四方连续,清地排列。【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宋画全集(第7卷第3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 宋刘松年《猿猴献果图轴》(罗汉图之一):毬路小花

    类别: 浏览数: 52

    文物馆藏(位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摘要:刘松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擅画罗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三幅罗汉图,《猿猴献果图轴》为其中之一。画中罗汉浓眉高鼻,着右袒式袈裟,作倚树沉思状。身侧随侍的小和尚用衣袂承接树上猿猴所采之石榴,前景中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纹样选自罗汉身上的袈裟,袈裟为长方形织物,有缘边。内芯以浅褐为地,边缘以蓝色为地,以白色圆点组成的线条作簇六毬路填朵花纹样,四方连续,满地铺排。纹样结构简单,风格优美。【刘建平.南宋四家画集.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1997.】

260条 < 1 2 3 4 5 6 7 8 9 10 ..13 >